花木兰

编号: 1870      精装
作者: 北朝民歌,蔡皋/绘
出版社: 明天出版社
年龄:
7-10岁
主题:
民间故事

编辑推荐

    著名图画书画家蔡皋据北朝民歌《木兰辞》创作,以六年心血、大家手笔,鲜活重现花木兰的英勇与温柔。
    厚重而晶莹的水粉画,深具古风雅韵,带孩子回到美丽朴素、生机勃勃的古中国,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。

 

内容推荐

    北朝民歌《木兰辞》,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,在宋代被郭茂倩编入《乐府诗集》,并经久传唱。图画书《花木兰》以《木兰辞》为主线,通过绘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让读者产生共鸣。在作者看来,也许孩子无法完全理解战争,但他们会理解花木兰对父亲的那种朴素的情感,花木兰面对高官厚禄时能舍弃一切“把家还”更是一种超越,相信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影响。

 

作者简介

    蔡皋,1946年生,湖南长沙人,擅长水粉画。代表作品有《荒园狐精》《花仙人》《桃花源的故事》《阿黑小史》《隐形叶子》等。其中,《荒园狐精》获第 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插图展(BIB)金苹果奖。1998年,被选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(IBBY)中国分会(CBBY)理事。2000年,被“第34届波隆那国际儿童图画书展”组织委员会聘为该展评审委员。2004年,《桃花源的故事》被定为日本小学国语教材。

 

媒体评论

    一位永世传扬的女英雄——花木兰
    花木兰,一位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女英雄。她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一篇距今一千多年以前,中国北朝时代的民歌《木兰辞》中。木兰替父从军,英武温婉,谦和而坚守大义。
    花木兰是中华传统伦理“孝悌忠信”的楷模,兼具英勇战士与温柔女儿的双重美感。
    对于花木兰是否确有其人,学界众说纷纭。其实,读者不必斤斤计较于这些繁琐的学问,把她做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来学习、品位、思索,便可以获得丰足的成果。
    反复阅读这优美的诗歌,她的英姿,已然出现在面前——
    诗篇始,花木兰以家常衫裙,倚坐在织布机旁。衫裙是魏晋时期女子的常服,上衣的衫紧身合体,下着的裙宽松舒展。百姓生活的亲切平凡,在画卷中从容流露。
    花木兰生活的年代,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男耕女织、父母康健、弟兄和睦、夫妻相敬。
    但在北方,那又是一段各民族相互征战、彼此融合的岁月。平静的日子被战乱所打断,征兵文书步步催逼,国家紧急征召士兵自备战马与兵器,上前线保卫国家。
    于是,衫裙换成了戎装——女儿木兰已成为战士花木兰。当时,士兵的军服是两裆铠,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,胸背甲由小甲片编缀连结,在肩部用带扣联,同时在腰间束带,英气勃勃。这样的衣装非常适合在马上征战,通常是骑兵的穿着。
    集市上,花木兰采购的不再是蔬果脂粉、针线裙装……战马、马鞍、鞍垫,驾驭战马的嚼子、笼头和缰绳。为保护座骑,花木兰还配备了战马的专用铠甲——马甲(也叫马铠),战马胸前的铠甲正是“马甲”中的“当胸”。
    战争迫在眉睫,花木兰日夜赶赴战场——
    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。文中的金柝是古代军队中使用的一种铁锅,白天可用来给将士们做饭,晚上用来报更。战场上,花木兰与战友浴血杀敌,毫无退缩。无畏的悲壮与诗篇开头“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”的田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——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
    终于,木兰凯旋。策勋十二转都记载着她的赫赫战功。天子要赐予她官职与封赏。
    而木兰只想回归故里。她回到自己的房间,解开长发,剪出黄色花纸贴在脸上,一点点女儿家的细腻心思在修饰中渐渐复苏了……蔡老师的画卷在乐观喜庆的气氛中终篇,这不仅表达了对木兰的敬意,也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慕。
    须知,当时的诗篇是必须吟唱的。可以想见,这首诗当初必定会是一首极动听的歌曲,兼有舒缓优美又有急切紧张转而快乐悠扬华美的旋律,可惜,今天我们无法再听到乐府民歌原汁原味的歌声了。这真是个遗憾。
    蔡皋女士这本《花木兰》画书,填补了某种遗憾,你虽不能听,却可以看。她对花木兰做了很好的诠释,让花木兰从文字中站起来,成为一个鲜活的人物。我们应当感谢她。
    人的一生,总会有一个或几个让你始终景仰的榜样,花木兰应是其中之一。
    ——苏叔阳(当代著名剧作家、文学家)

书摘与插图
会员评论

您还没有登陆或者借阅过此绘本,无法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