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推荐
这是一个发生在战火中以音乐抚慰人心的故事。
男人都去参战了,陷入围城困境的妇孺老少,食物不足,缺水缺电,度日如年。星期三救济车的出现,成为人们唯一相聚交谈的场合,点燃了他们心中微亮的希望。
述说这故事的小女孩儿不满大人之间的战争,她无时无刻不愤怒,但也只能苦中作乐,自我调节。她和其他孩子有时在走廊上奔跑、吵闹,捉弄不甚合群的邻居大提琴家欧先生。从父亲口中,她知道,他曾有过辉煌的往昔,身边拥有一把“最好的大提琴”。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国家,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做得出来。
我们知道,有一类儿童文学作品一开始时,故事中的主角需要逐渐认识——现实中孩子也往往对成人有某种误会,随着了解的加深才逐渐化解。正如这篇故事里最初小女孩儿认为欧先生孤傲、不合群。然而,当配给卡车惨遭炸毁,人们陷入集体性伤痛时,欧先生挺身而出,在星期三的下午出现在广场上,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音乐,给大家带来勇气和力量,小女孩儿渐渐对欧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。
欧先生以自己的平静和勇气安抚了战争中的人们。大提琴家演奏巴赫的音乐时,充满力量的音乐,沉稳有力的节拍使得困顿的人们不再那么愤怒,不再那么害怕。他在炮弹的威胁中,依然公开演奏,展现了勇气、才艺和骄傲;同时,也使自己的音乐演奏生涯再创高峰。在大提琴毁于炮火后,他又取出口琴,继续演奏,显示出在战乱中为众人挺身而出的气度。欧先生专注陶醉的模样,举手投足挥洒自如的气质,加上大提琴家优雅的外型,大提琴丰姿绰约的曲线,形成了人琴合一的感人画面。
作者借故事中小女孩儿的叙述,以诗意的文字刻画出遭受战火蹂躏的人们的内心世界。或许部分读者不太能理解这些,如“这琴声就像救济车带给我们的东西一样,能支撑我们活下去。”但想必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深意。此外,绘者也功不可没。他细心揣摩作者极欲传达的内涵,以柔和明亮色调的水彩插画,成功地捕捉了围城中人们的起伏情绪和生活的细节。
作者简介
简·卡特勒,1956年出生于纽约市,从小对阅读和戏剧充满兴趣,中学时最喜欢做的事是写作,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取得文学创作硕士学位。现居加州旧金山市。1993年,她为小朋友写的第一本故事书《丹希和加纳不喜欢小宝宝》(Darcy and Garn Dont Like Babies)一经出版就受到大家的喜爱,摘得彩虹阅读奖。陆续出版儿童小说《宇航员》、《卡莱先生的花园》等。